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受众心理视角下的名著电影发展策略(2)

时间:2014-05-20 16:24 点击:
2.视听愉悦 电影受众皆具有七情六欲,其感情欲望往往存在于无意识深处,渴望满足和释放。人的欲望一旦满足,紧张的精神状态就得以改观,身体就会呈现和谐状态,在放松的状态下,人的感官可进入全面愉悦阶段,这就是

  2.视听愉悦

  电影受众皆具有七情六欲,其感情欲望往往存在于无意识深处,渴望满足和释放。人的欲望一旦满足,紧张的精神状态就得以改观,身体就会呈现和谐状态,在放松的状态下,人的感官可进入全面愉悦阶段,这就是人的精神心理的“愉悦原则”。在观影中,电影的视听效果最能直接满足和刺激受众身心。电影通过声音、图像来构成的审美意象,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受众在观看电影时获得视听愉悦是原著无法比拟的。但原著对氛围的烘托、环境的描写、人物的塑造都是用文字来呈现的,是间接和无限的,每个受众在阅读时都可以再创造,也就是常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电影将这一切具体化以后,剥夺了受众的再创作空间,这种可感的画面、形象、声音是否符合受众在阅读原著时所产生的期待,也将会影响到电影的口碑。

  3.审美升华

  作品主题的有深度有内涵,是文学和电影获得持久生命力的保证。为文学名著所打动的名著电影受众期待着,电影能将以生动的形式表现原著的深刻内涵,而不单是具体的人与事。电影创作过程中对影片内涵深度的把握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受众这种较高精神层面的需求能否满足。此外,在原著已经获得受众认可的前提下,名著电影能否用另一种更立体的艺术形式触及人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是电影创作者应该加以考虑的。小说的灵活叙事和创作空间,往往让作品拥有宏大而多元的主题。而电影受到容量的限制,经常只能取其中的一条主线进行表达,导致其他主题的弱化或模糊。电影受众对作品内涵的丰盈与否的判断,也势必反映到电影口碑上。

  三、基于受众心理分析基础上从文学“经典”到电影“经典”的探求(一)名著电影创作应处理好与原著的关系

  受众将电影与原著对比,是名著电影必须面对的现实,容量的控制和情节的取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学者李欧梵认为“一流的电影改编自二流的小说”,这句话折射出电影的“有限性”,这种有限体现在时间、空间和表达方式上。所以,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应放在第一位考虑。[JP]

  其实,应该区别对待不同文学作品。有些文学作品偏重思想性、哲理性,特别是那些不以多情节、内容见长的短篇小说,挖掘和探究其思想底蕴是在改编时着重思考的;而对于一些情节性、故事性较强的中、长篇作品,改编的策略主要是提炼、浓缩,注意渲染典型环境、提炼典型情节、刻画典型形象,抽取文学作品中典型的环境和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二)名著电影创作应优化画面和声音刺激

  从实质上讲,名著电影是电影导演运用特定的视听语言对文学名著进行新的解释,所以,受众走进电影院,想获得的感官刺激就不是指向文字的,更是期待从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作为电影创作者让画面和音效拥有基本“叙事”的功能之外,应有更高的追求,以求满足受众的审美愉悦。如张艺谋导演在拍摄《活着》时,中国民间艺术皮影戏被引入,承担了视觉符号这一角色,这一艺术与电影叙事的结合则大大增强了电影的观赏性和艺术感。张艺谋同时特别注重色彩美学的表现,在影片中对中国红的运用恰当好处,对受众形成极大的视觉冲击。《活着》成为名著电影中高口碑影片之一,与此不无关系。而电影《白鹿原》中振聋发聩的老腔、撕心裂肺的秦腔、凄楚婉转的碗碗腔,更是对电影整体气氛的烘托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名著电影创作应凸显人性情感需求

  文学名著是精英文化,有特有的历史定位和人文关照。而电影是面向大众的,改编时要做到走下文学殿堂、突破精英、稀释深度,既要迎合大众文化审美情趣,又能兼顾和延承文学名著的精神和内涵,才能让文学名著从“阳春白雪”变成“雅俗共赏”,电影才可能成为大众的电影。基于此,电影在改编原著时,要瓦解名著在某个时代背景下所形成的集体意识,在其中加入创作主体通过故事所引发的个体个性化的思想情感的表达,表现现实的人对生命及时的感悟。这种情感的定位可以超越阶级、时代、种族等,但却能直指人性本质,更能打动人心,引起受众共鸣。改编很是成功的香港电影《青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同为作者和编剧的李碧华在小说和电影中对人性思想与欲望的深层揭示,能引起强烈共鸣,受众“可以从她笔下人物的身上清晰感受到现代人的影子,体验到现代人的情感与生活”。

  (四)名著电影创作应有效运用商业元素

  注意名著电影中的商业元素,要求导演不以意识形态的宣扬为拍摄理念。不少国内导演在对文学名著影片改编时,为了符合意识形态宣扬,刻意地表现政治立场,特意强化名著的时代意义,导致影片有浓厚的说教意味和政治导向,这在名著电影创作中应是力求避免的。电影具有时代性,一些先进的拍摄手段和电脑特技等的引进不应被排斥,这些如能加强影迷的观影兴趣更是无可厚非。此外,名著电影中可增加明星阵容,这是保证一定票房基础。

  四、结语

  每部电影都承载了一个导演的追求和特性,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的成功与否,最终靠市场和受众检验。了解受众心理,在名著电影创作中做到创作主体的个性化演绎与受众需求的统一,实现“文学”与“电影”交相辉映,这是一个不断需要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伟,吕宪栋.李碧华《青蛇》与电影的成功联姻[J].文学界:理论版,2010(03).

  [2]刘京林.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E·阿伦森.社会性动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洪源(1980—),女,湖南沅江人,硕士,湖南外贸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研究、现代文学研究。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